从思路到工具 增长实验数据归因分析

时间:2021-03-18 | 标签: | 作者:Q8 | 来源:网络

小提示:您能找到这篇{从思路到工具 增长实验数据归因分析}绝对不是偶然,我们能帮您找到潜在客户,解决您的困扰。如果您对本页介绍的从思路到工具 增长实验数据归因分析内容感兴趣,有相关需求意向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,或留言咨询,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!

作者:九日论道(微信公众号ID:growthhack)

出海注:本文是微信公号九日论道作者BenjaminDxc在出海的专栏文章,转载须保留本段文字,并注明作者和来源。商业转载/使用请前往联系,寻求作者授权。

大家好,第二篇数据驱动增长的干货来了。上次我们跟家分享了,但都会偏理论层面,这次我们直接通过分析思路和工具层面,来详解我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评估过程,以及如何做分析和归因,让结论有理有据。

本次分享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帮助更多的人掌握分析思路,这样在当我们开展任何增长实验的时候,在面对自己的分析或别人的分析结果时,能够有效的解读和利用实验结果,达到实验的目的。

1. 关于 AB Test 的结果归因

上一篇关于 AB Test 的分享我们提到了,当我们的实验获得了一次显著的结果,可以说明实验有效了,但这样就结束了吗?直接告诉团队的其他人实验成功了,OK 吗?

显然不是,现实中我们会更在意实验为什么成功了?具体表现是什么?而一个没有被归因的结果,不太可能给我们带来可以被沉淀和复制经验。

笔者想重点说明的一点是,掌握对实验数据归因分析的思路,这样才找到实验方案背后可能的真相,也才真正有利于我们决策,而不只是停留在一个结果数据上。

当我们自己给出一份分析或获得一份分析报告时,我们都应该多思考一下,这个数据或结论是否找到实验结果背后可能的原因?没有的话,其实并不严谨和完善。

当我们没有归因实验结果,那等同于我们没有真正获得成功的经验,反之,我们也没有获得失败的经验,而这些经验正是增长的关键所在,也意味着我们每次实验不是盲目投入。

例如:

你修改了某个文案用于实验,实验结果显著了,你说是改变文案的功劳,然后到此实验就结束了?那么,你的下一步建议呢?如何进一步提升?用户为什么看了这个文案就更容易转化了呢?再换个文案是不是更有效?文案是否有规律可循?

通过这个例子,我们可以看到,我们不能一直盯着文案改变后的结果,更要研究文案改变后用户的行为模式变化,以及用户是如何达成最终目标的;文案对比是感性的,很难直接衡量差异,而对数据的影响和变化,是可衡量的对比,有迹可循,提供依据。

解读用户因某个变量产生了什么变化,从而导致结果发生了改变,这个才是归因要做的事,也是老板们关心的,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真正习得经验,给下次调整提供方向。

2. 实验的本质是要不断习得经验

笔者认为,实验的本质是要不断习得经验,即使这个实验没有出现胜出组,我们也可以不断通过归因习得经验,总结到成功或未成功的经验,而不是面对成功或未成功的方案,两眼发愁,得过且过,要珍惜每次实验的团队学习机会。

大家可以思考一下,我们的团队平时的 AB 分析是怎么做的?是否有类似的情况?

告诉你有效果,然后上线,问不出个具体的所以然来?

或者告诉你实验没有效果,然后就仅仅总结没效果,方案不行,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? 

其实,当方案一旦调整,我们理论可以从用户行为上的差异发现区别,例如触达后开始的一段周期内,用户行为如何改变?

举例,假如我们的方案是新页面曝光与不曝光,这类的行为比对,则可以扩散到用户触发时机之后做对比,因为用户触达后的行为变化可能与遇见该页面有关,没有遇见的用户的行为模式对比,能够找到更加有意思的数据变化。

比如触达后,是用户的活跃率高了,活跃时长更长,还是时长变短,还是操作更加频繁等等,深度归因和对比,是否用户作出的行为改变是因为你的方案,这样我们就能够详细归因。

数据比对就是要事无巨细,真正走进用户的操作过程中,记住,这个要依赖与你采集到了足够的数据。当你没有足够的数据分析和采集经验,那么我建议你,能点击的地方尽可能采集,能浏览的地方采集停留时常,多入口的页面粉丝通采集来源,这样你的数据就会比较完整,在很多分析模型中也能发挥作用。

3. 如何归因

我们知道要归因,那我们要怎样做,下面我们借助前面一个分享过的案例来看一下分析的过程。

【案例】

假设:上线 7 天免费试用,能够对收入有提升 10%,提高用户付费转化率提高 10%

核心评估指标:

用户付费转化率(7 天内,0 金额不计算)

ARPU(7 天内)

实验分组:

A 控制组,默认不曝光免费试用商品(原价商品)

B 实验组,曝光 7 天免费试用,显示免费试用字样

参考下面数据例子:

1.jpg

通过上面的例子,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的转化结果,这样的统计方式汇总程度较高,可以统计到显著结果,该指标其实是忽略了中间的转化过程;当然,我们正常不会评估一个指标,但这里只做案例假设。

这里的目标转化量 = 用户实际付费的用户量(扣除退款)

要对上述结果做归因,我们需要了解可以拿到什么数据用于做归因分析,以下的分析思路可以供大家参考

3.1 获取方案触达到转化的过程指标

触达到转化的中间过程,笔者喜欢称之为一个“过程黑箱”,当我们不去拆解,对我们来说就是个黑盒子,因为你如果不去仔细拆解,根本无法想象里面有多少我们可以使用的数据,这个是我们可以归因分析的一个方向,值得大家去尝试分析。

2.jpg

我把这类归因分析的过程,称之为拆解过程黑箱内的数据指标,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数据差异,来分析数据的变化,做结果归因。

过程比较简单,只需要梳理该过程黑箱内可能影响转化的指标,如果不清楚有哪些数据可用,可以借助工具查看两个步骤之间的行为序列,找到你可以用的数据即可。

在这个例子中,我们的 B 组用户,经历了触达到转化(最终付费,不含退款)的过程,中间可能涉及到的指标或行为有哪些?

例如:

l 选取免费试用商品

l 选取非免费试用商品

l 页面停留时长

l 参与免费试用活动

l 参与免费试用活动-转化时长

l 自愿取消订阅免费试用

l 自愿取消订阅免费试用 - 取消时长

l 非自愿取消免费试用

l 免费试用到期转付费(7 天)

l 免费试用到期转付费升级/降级

l 免费试用到期转付费后退款

l 免费试用到期转付费后取消订阅

l 其他行为...

A 组的用户大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拆解,当方案存在较大差异,各组中间的指标是会存在较大差异的,可以寻找一些可以直接对比的数据,当然,指标本身的差异就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方向。 

当我们拆解完之后,已经可以比较清晰的知道用户在整个过程黑箱所经历的事情,当我们能够拆解出这一步,这个已经说明我们对业务了解足够的深入。

这里笔者为什么要强调对业务足够了解了,这是因为要做到深入的分析,真的需要具备足够的业务知识,否则你怎么能想到到期转付费前还能升级或降级呢?或者知道还有非自愿取消的比例?所以对于业务知识的了解是运营和产品人员的优势,可以尽情发挥在分析上面,这也是为什么业务分析很注重分析人员熟悉业务知识的原因。

那么拆解后,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?(注意,案例只是根据分析的内容提供了一个思路,要学会举一反三,不同的分析场景,过程黑箱里的可用数据不一样)

我们能够聚焦到用户触达方案后,实际的行为变化,例如直接选取了免费试用商品的比例变得非常高,这个能够直接通过行为得到结果,而且很少会有歧义;又或者,我们知道用户在付费前,取消的周期非常短,主要集中在头几天,且取消率非常高。(这里面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从归因到经验习得)

假如我们通过对比发现,不同地区的取消率差异非常大,一些地区因为取消率高直接就导致实验失败了,这个就是一个归因,且当我们通过分析知道有这层数据存在,那么我们就更容易找到那些表现不明显的地区,即使一些地区样本量少,我们也能够大概率通过该因素来衡量实验效果,因为该指标和结果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。(区分维度也很重要)

分析过程中,多提出疑问和假设去分析,往往会有更加深入的发现。

例如:

什么用户排斥免费使用?是转头就关闭,还是徘徊后走掉?直接流失比例多少?

3.2 其他可归因的数据

那么,除了过程黑箱,我们还能找到其他数据来观察变化,尽可能归因吗?这是当然的。

笔者最喜欢看的还有一个流失数据,这是最能体现负面影响的数据指标,就是当方案触达后,用户不是直接转化,而是直接流失了,这个是个很有意思的分析方向,可以分析用户在该页面是如何流失的,流失前的相关行为变化,也建议大家多尝试一下,往往转化率不行也意味着流失,那么用户如何流失就很可能给我们提供重要信息。(在 session 分析的概念里,也称为会话中某一个行为的退出率)

此外,我们还能观察转化后的留存情况,订阅保留等数据,这些数据给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长期估算指标。

3.jpg

继续拿 B 组用户为例,我们此时针对该案例还能拆解出什么相关指标?用于分析数据变化。

例如:

l 免费试用到期转付费后取消订阅

l 保留有效订阅数

l 直接离开 App 流失率

l 用户长期留存率

l 其他指标…

注:还是提醒一下,任何用于当前分析的数据都要基于实际业务,切不可完全照搬,有可能不适用于你的业务。

上述例子我们提取了取消订阅了等数据,通过免费试用到期转付费后取消订阅率,估算续费率,再核算到用户收益中,这样能够估算出用户长期的 LTV 值,如 1 个月/1 年,当这个估算值高于对照组,且转化率、保留率显著提升的前提下,能够进一步说明实验上线后的长期收益,这个要比我们给一个“结果是否有效”有力得多,给出合理的预测,能够让团队更加清晰方案上线后的价值和预期增长。

笔者以前会习惯性的认为归因是在用户转化前的行为数据,但后来仔细想想,不见得转化后的数据不能成为归因分析,理由是用户正是因为方案 B 转化,且因为方案 B 的免费试用,体现出最终的付费后一段时间内保留的有效订阅高于方案 A,因此可以反过来验证或论证实验结果。

3.3 归因分析过程要不断的假设

根据笔者的经验,我们要充分挖掘一份实验数据的信息,就要不断的重复做假设,重复分析和验证,无论是面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还是他人的分析报告,不要停下质疑的声音。

当我们开始假设,就可以通过数据去验证,当前数据无法验证的,则可以再设计实验去验证,这个就是优化方案或想法的来源。

例如前面我们的一些分析可以尝试做如下假设:

l 假设不是所有的地区取消率都很高(这个时候就去拆分地区数据验证就行了)

l 假设用户流失是因为页面提示文案不友好,调整文案后会减少用户的排斥心理,减少流失(可能需要实验去验证)

l 其他假设...

笔者总是按照“先假设,再分析,再验证”的方式在做每个数据分析工作。

假设是否正确与个人对业务和对数据的熟悉程度有关,这里也体现新品上市营销策划了个人的预测能力,经常基于数据做出假设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分析水平。

4.jpg

4. 利用工具归因

在工具方面越来越多的公司会接入第三方数据平台或工具,这里笔者借助合作多年的神策数据工具作为例子来分享。

分析工具方面推荐使用漏斗模型、归因模型、用户路径模型 以及 session 分析模型,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分析行为前后的转化率、流量分布、行为贡献值等数据,适合归因;涉及到指标的获取,直接用事件分析即可。

4.1 漏斗分析模型

相信是大家常用的一个工具,用于关键步骤,转化率和转化时间的分析,一般可以看到转化前的步骤转化率变化,而转化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,可以用于观察和总结用户行为模式差异。

4.2 归因分析模型

前面我们有一直在前调,对于转化前的黑盒,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思考用户很多可能的行为,然后去做归因分析,计算每个行为的贡献度,对比不同方案的变化,那么我们就能够找到不同方案转化前的差异了。

通过归因分析每个因素(待归因事件)的差异,再去分析为什么是方案 B 比方案 A 要更优。

举例,方案对比如下:

假设触点 A 为转化前的核心行为事件,而两个方案的归因分析对转化的贡献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,这个时候是可以总结方案改变了用户触点 A 的行为,触点 A 一般为我们根据业务选择的待归因事件,因此这个行为具备实际的业务含义。

当我们总结触点 A 的改变,那么是否又有其他因素在改变的触点 A 呢?那么触点 A 的转化因素也可以继续归因,以此类推。

实验组 B

5.jpg

实验组 A

6.jpg

4.3 用户路径模型

如果涉及到多层级或多步骤操作的因素,笔者也推荐类似用户路径的分析模型,可以分析出转化前,所有流量的来源分布数据,以及触点 A 发生前的流量分布,对比两个组的数据,也可以清晰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。

例如我们拆解出用户转化前的行为数据,然后通过路径做相关的路径分析,如触点 A、B、C 的数据变化。

通过设置关键转化目标为结束事件,再筛选不同组的用户做对比分析,既可以得到不同组之间的路径分布差异。

补充

神策相对于其他数据平台或工具,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,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,我们只有了解了分析工具背后的逻辑,才能够通过工具正确解读数据,也只有正确解读了数据,我们才掌握利用数据描述事实的能力。

大多数团队甚至没有数据人员,因此笔者非常的建议产品和运营人员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,用于日常的实验分析工作;对于实验的分析,不用太多 coding 和建模的知识,只需要掌握业务分析常见相关逻辑和分析思路,利用好一些成熟的数据平台或工具即可,并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,也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文章不足的地方在于只能就案例来对实验数据分析做相关经验分享,但这并不是全部,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分析也很难一一分享。

从思路到工具 增长实验数据归因分析

上一篇:用户群激增 Snap拟开发印度专属内容服务
下一篇:Netflix用户新冠隔离期每日平均使用时长超3个小时


版权声明:以上主题为“从思路到工具 增长实验数据归因分析"的内容可能是本站网友自行发布,或者来至于网络。如有侵权欢迎联系我们客服QQ处理,谢谢。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
扫码咨询
    从思路到工具 增长实验数据归因分析
    打开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

小提示:您应该对本页介绍的“从思路到工具 增长实验数据归因分析”相关内容感兴趣,若您有相关需求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,我们尽快与您联系沟通从思路到工具 增长实验数据归因分析的相关事宜。

关键词:

关于 | 业务 | 案例 | 免责 | 隐私
客服邮箱:sales@1330.com.cn
电话:400-021-1330 | 客服QQ:865612759
沪ICP备12034177号 | 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2418号